宇宙是怎么生成的?我长大了能为地球做出什么贡献?7月28日下午,在浙江省科技馆,青少年们踊跃提出的一个个新奇问题,收获了科学家们的认真解答。
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当天,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走近国之重器”年度特别策划——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主题科普活动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领衔科学家团队,向社会公众深入解读地球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奥秘,并展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一个下午的时间里,来自杭州各中小学的师生、科技爱好者们意犹未尽地了解了关于地球的“前世今生”、天上地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有一台超级时光机,能回溯地球46亿年的漫长历史,看清每一次大陆漂移、每一场气候剧变——深时数字地球计划(DDE)正在将这个梦想变为现实。
这个由中国领航、浙江力量深度参与的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在重写人类对“家园”的认知。它通过全球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超级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整合数十亿年的地球时空数据,构建了一个涵盖生命演化、地理变迁、气候变动与物质演化的宏大知识图谱。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
那么科学家们将如何通过这个超级数字模型,更好地了解我们脚下这颗蓝色星球?活动现场,周成虎进行了《从“四大演化”到“四深探索”:揭示地球的密码》主题分享。他表示,地球科学就是拓宽人类认知边界的学科,当下人类认知的前沿就在“四深”——穿越过去,揭示地球演化的密码;深入地心,探索地球的骨架;潜入海底,揭开蓝色星球的面纱;仰望星空,追问宇宙的起源和未来。
周成虎分享了深时数字地球计划的发起背景、国际合作情况及其阶段性成果,阐述了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重建地球演化的数字模型。同时,他还指出,DDE计划不仅促进了全球地球科学家与数据科学家的合作交流,也为研究地球物质演化、地理环境变迁、生命起源与演化以及气候演变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视角。
科学沙龙环节
紧接着在科学沙龙环节,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杜震洪、浙江大学教授饶灿、浙江大学副教授苏程多位专家围绕地球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全球数据共享与跨学科合作、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发展方向等议题展开讨论。
正如浙江省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胥伟华在开场致辞中所说,“国之重器”是研究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利器。包括暗物质暗能量研究、黑洞研究,宇宙、天体、宇宙生命起源等,这些方向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可以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实现重大飞跃,引发新的物理学革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坚实支撑。
在未来一个月内,浙江省科协还将陆续推出三场精彩纷呈的“走近国之重器”科普活动,分别聚焦省肿瘤医院重离子治疗项目、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这几个“国之重器”。这些“国之重器”的出现不仅为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提供助力,还为浙江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下基础。“希望通过一场场科普,让更多人走进科学的世界,感受科技的力量。”活动相关负责人说道。(潮新闻 记者 林辰辰)